平博春节期间,横空出世的Sora让国内AI行业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年全国两会上,AI更是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并提出将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当前平博,我国未来产业正在科技新赛道上加速前进,全国各地对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前瞻部署也已开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级行政区相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未来产业做出了规划。而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等城市,也在过去几年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
电子信息重镇东莞早在2018年便明确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列为东莞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而后多次提到发展量子信息和新概念材料等未来产业。
站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东莞面临着如何以更多新动能做优做强制造业当家,推动加快推进国际科创智造强市建设的现实问题。而抢占布局未来产业赛道,正是东莞实现城市能级再跃升的重要抓手。2024年东莞通过政府“一号文”,首次以官方文件,明确表示要发展量子计算在内的九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1-2个规模超百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王珺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产业首先需要变革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生产的技术方式,不能以传统工业化思维发展未来产业。
“在未来产业的发展当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越来越重要,两者相互融合越来越密切。哪些城市更具有竞争力,一定是看其研发能力是否更强。同时,城市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一座城市在某些产业方面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优势,这是东莞在发展未来产业时需要首先明确的地方。”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今年1月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产业进行了部署。而后,广东在2月宣布,将瞄定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具体培育计划。
实际上,东莞早在2018年就提出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新兴领域。不久后,东莞印发《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9—2030年)》等文件,再度明确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列为东莞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每年拿出3亿元资金,瞄准各细分领域的全球、全国前20强开展精准招商。经过几年的发展,东莞已打造了松山湖和滨海湾两个人工智能创新双极,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小镇,多点开花。
松山湖定位东莞人工智能原始创新高地,近年来涌现出了如花瓣云、微云、国云等在内的大数据企业以及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基础软硬件三大环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广东松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松山湖的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主要提供AIGC技术、垂域大模型及元宇宙场景服务。今年年初,成立3年的松狐科技与腾讯云签署深度技术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邱亮明表示,落地松山湖主要基于松山湖的科创和人才优势。“松山湖高新技术企业云集,以华为的落地为基础,这里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对我们人工智能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应用都具有极大吸引力。”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约996亿元。其中平博,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领域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约757亿元,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
梳理产业发展进展可看到,在发展未来产业进程中,东莞首先明确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全市先进制造业进行赋能。在量子信息、新概念材料等领域,整体发展仍旧较为缓慢。整体梳理来看,东莞未来产业的发展仍旧处于早期萌芽阶段。
以量子信息为例,东莞早于2021年在相关会议上已经提出要发展量子信息产业,并表示要加大量子科技领域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引导大科学装置和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量子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量子信息产业发展之路。但相较于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在量子信息上,东莞还未出台相关规划和文件,落地企业也较为稀少。
今年年初,东莞在政府“一号文”中,对发展未来产业首次做出了明确规划。东莞表示,将开展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战略研究,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引导大科学装置、高水平科研机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等自主布局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加大创新团队、创新企业招商力度,优先支持下一代移动通信、算力网络、合成生物、氢能、纳米材料、数字空间、低空经济、量子计算、人形机器人等前沿产业在东莞落地,加快培育1—2个规模超百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
在王珺看来,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当前,未来产业大多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可以说,在今后三到五年内,未来产业主要还将围绕在生产技术和制度技术的革新方面,重点包括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上。只有完善好技术基础设施,才能让未来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以较早布局未来产业的上海为例。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其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为未来智能领域的技术融合和跨界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东莞要率先发展好上述基础技术,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再重点布局未来产业,才能形成未来产业良好的产业环境,避免一直处于被动追赶阶段。”王珺表示。
自2018年投入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总共完成课题1000余项,在航空航天、量子、高分子、信息材料等众多领域创造出一批源头创新硕果,是国家基础研究和东莞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
正如中国散裂中子源对源头创新的赋能,未来产业的发展,主要仰赖于颠覆性创新活动的策源。广州市社科院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杨代友认为,它是通过颠覆性创新再造产业基础,实现跨越式提级。同战新产业相比,未来产业仍旧处在“从无到有”的过程。
而在王珺看来,尽管国内重点城市均在布局未来产业,但目前仍旧缺乏自主颠覆性技术。“只有颠覆性技术才能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实现新一轮技术和产业整合。所以我们要不断看到差距,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让创新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颠覆性创新具有风险高、不确定性强、失败概率大等特征,不仅需要更高效的管理和资助体系,实现原始创新更需要多元创新主体的参与。“东莞要打破现有工业化发展思维,更多鼓励和依靠企业之间、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生产的技术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变革,才能促进颠覆性的技术突破。”王珺认为。
数据显示,在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东莞R&D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1%,排名全国第6、全省第2。但在专家看来,对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而由于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所驱动,致使其面临“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问题较其他产业更为尖锐。正如王珺所言,“为什么西雅图、旧金山全球竞争力极强,确实和硅谷有关。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原始创新,将落地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那还是不够的。因此,未来东莞需要培育、引进类似于华为、三星这类研发和生产一体化大型科技企业,‘链主’企业,才能支撑城市不断走下去。”
在这方面,广东发布的五项计划中便提出“‘链主’企业先行”的思路,并制定了各类企业的目标数量。 而对于诸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邱亮明则建议东莞能够在公共实验室等科创资源、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融资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助力中小科技企业参与到创新链当中。
而除支持未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外,未来产业对应用场景的开拓是极为紧迫的任务。企业需要获取海量数据并推动产品进一步迭代升级和成本下降。对东莞而言平博,如何研究打造未来产业标杆示范场景,加快推进未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放宽未来产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需要东莞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给出答案。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加快培育耐盐碱饲草品种,以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盐碱地利用
降息大幕拉开“前夕”:欧美央行双双暗示“转向”已近,年中降息几成定局?
珠海市市长黄志豪:从投资、消费、服务三方面发力,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聚焦两会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提升老龄化社会生活质量,支持康复医学设一级学科